「媽媽,你的寶貝是不是會吃手手啊?而且吃的是右手?」 「誒?醫師你怎麼知道?他在家每天都一直吃大拇哥啊.....」 「媽媽你仔細看看,上下門牙之間是不是咬不到,有一個洞?這就是放手指的位置啊~」 很多寶寶都會有愛吸奶嘴、或者吸手指的習慣。到底這些習慣,會對牙齒排列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? 吸吮對於嬰幼兒的重要性 吸吮和吞嚥的動作,於胎兒形成約十三週左右開始發生;吸吮的活動會促進整個顏面、口腔肌肉及周遭組織的發展。嬰兒出生後,在學會咀嚼之前,吸吮乳汁的動作也是嬰兒營養的主要來源。根據研究指出,吸吮母乳(親餵)對於臉型的發展是最自然的;如果真的無法親餵,則會將乳汁放在奶瓶中餵養,但吸奶瓶對於口腔肌肉的影響就和吸吮母親乳房不同,因此專家建議要挑選有彈性、長度不要太長的奶嘴頭。 由於甫出生時吸吮乳汁是主要的營養來源,我們常常觀察到嬰兒有尋乳反射(Rooting reflex):當你用手指或奶嘴輕觸新生兒的臉頰或嘴角,寶寶會將頭轉向刺激源,同時張開嘴巴,這種反射會在出生後3~4個月後逐漸消失。另外一個則是吸吮反射(Sucking reflex),只要將媽媽乳頭或奶嘴頭放進寶寶嘴裡,就會自動出現吸吮的行為。但隨著寶寶的口腔肌肉愈來愈發達,後臼齒萌發,則吸吮動作慢慢會被咀嚼能力所取代,可以讓寶寶吸收來自半固體食物更多元而豐富的營養成分。 寶寶有口腔期,讓他吸奶嘴才有安全感? 但是寶寶沒有在吸吮乳汁的時候,也常常吸自己的手指頭,或者愛吸奶嘴?這稱之為非餵食性吸吮(Non-nutritive sucking)。這種在非進食時間的吸吮動作,常讓幼童感覺更有安全感或愉悅感,是口腔期的正常表現(0~1歲之間),甚至被認為是建立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,一般來說不需要特別阻止,但要保持奶嘴的清潔。隨著孩子成長,吸手指或者吸奶嘴的習慣,多會在幼兒二至四歲間逐漸消失。 吸奶嘴的時間愈長,牙齒愈歪斜 但長時間的非餵食性吸吮,確實會對口腔肌肉與臉部發展產生不正常的影響:最常見就是孩子白天遊戲時,或者睡覺時整夜含著奶嘴,奶嘴放置的位置會使得上門牙往外突出(暴牙)、甚至上下門齒之間無法碰觸咬合(開咬);在吸吮時,左右兩側臉頰肌肉持續對牙齒施加壓力,也會造成牙弓狹窄、牙齒排列紊亂。研究發現,當上下門齒無法咬在一起,對發音也會有影響,例如發「S」的音就會不標準;而吸手指如果太久,甚至會造成手指骨骼變形。 長期吸奶嘴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