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吸奶嘴和吸手指會造成暴牙嗎?

「媽媽,你的寶貝是不是會吃手手啊?而且吃的是右手?」
「誒?醫師你怎麼知道?他在家每天都一直吃大拇哥啊.....」
「媽媽你仔細看看,上下門牙之間是不是咬不到,有一個洞?這就是放手指的位置啊~」

很多寶寶都會有愛吸奶嘴、或者吸手指的習慣。到底這些習慣,會對牙齒排列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?





吸吮對於嬰幼兒的重要性


吸吮和吞嚥的動作,於胎兒形成約十三週左右開始發生;吸吮的活動會促進整個顏面、口腔肌肉及周遭組織的發展。嬰兒出生後,在學會咀嚼之前,吸吮乳汁的動作也是嬰兒營養的主要來源。根據研究指出,吸吮母乳(親餵)對於臉型的發展是最自然的;如果真的無法親餵,則會將乳汁放在奶瓶中餵養,但吸奶瓶對於口腔肌肉的影響就和吸吮母親乳房不同,因此專家建議要挑選有彈性、長度不要太長的奶嘴頭。
由於甫出生時吸吮乳汁是主要的營養來源,我們常常觀察到嬰兒有尋乳反射(Rooting reflex):當你用手指或奶嘴輕觸新生兒的臉頰或嘴角,寶寶會將頭轉向刺激源,同時張開嘴巴,這種反射會在出生後3~4個月後逐漸消失。另外一個則是吸吮反射(Sucking reflex),只要將媽媽乳頭或奶嘴頭放進寶寶嘴裡,就會自動出現吸吮的行為。但隨著寶寶的口腔肌肉愈來愈發達,後臼齒萌發,則吸吮動作慢慢會被咀嚼能力所取代,可以讓寶寶吸收來自半固體食物更多元而豐富的營養成分。

寶寶有口腔期,讓他吸奶嘴才有安全感?


但是寶寶沒有在吸吮乳汁的時候,也常常吸自己的手指頭,或者愛吸奶嘴?這稱之為非餵食性吸吮(Non-nutritive sucking)。這種在非進食時間的吸吮動作,常讓幼童感覺更有安全感或愉悅感,是口腔期的正常表現(0~1歲之間),甚至被認為是建立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,一般來說不需要特別阻止,但要保持奶嘴的清潔。隨著孩子成長,吸手指或者吸奶嘴的習慣,多會在幼兒二至四歲間逐漸消失。

吸奶嘴的時間愈長,牙齒愈歪斜


但長時間的非餵食性吸吮,確實會對口腔肌肉與臉部發展產生不正常的影響:最常見就是孩子白天遊戲時,或者睡覺時整夜含著奶嘴,奶嘴放置的位置會使得上門牙往外突出(暴牙)、甚至上下門齒之間無法碰觸咬合(開咬);在吸吮時,左右兩側臉頰肌肉持續對牙齒施加壓力,也會造成牙弓狹窄、牙齒排列紊亂。研究發現,當上下門齒無法咬在一起,對發音也會有影響,例如發「S」的音就會不標準;而吸手指如果太久,甚至會造成手指骨骼變形。

長期吸奶嘴,造成上下門牙開咬


孩子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,吸吮反射早在一歲之前就逐漸消失,代表孩子需要有良好的咀嚼能力,來獲取更全面性的營養,而口腔期需要靠吸吮來獲得安全感和愉悅感,主要是0~1歲的階段,長時間且長期的非餵食性吸吮,就會對孩子的牙齒排列甚至臉型造成不良影響了。根據研究指出,三歲之前將吸奶嘴(吸手指)的習慣戒除,則牙齒歪斜的狀況會逐漸改善;超過四歲後仍未將吸奶嘴習慣戒除,牙科醫師觀察到,不只是上排門牙向外突出,其實連周圍的齒槽骨也向外突出,牙弓左右狹窄也影響了上顎骨的發展,可說是牙齒、口腔周圍肌肉、口腔顏面骨骼、甚至臉型都會受到長期的影響。因此不只是兒童牙科醫師,小兒科醫師也會建議三四歲後,逐步戒除吸奶嘴和吸手指的習慣。

戒除吸奶嘴和吸手指的方法


要一步到位,直接戒除吸奶嘴和吸手指的習慣,是不容易的。在孩子還比較年幼時,可以先嘗試減少吸奶嘴的時間,例如白天在遊戲時不要給奶嘴,轉移孩子的注意力;或是晚上睡著後拿掉,不要吸整晚,這樣對牙齒排列的影響會降低。等到孩子三歲多,便可用以下方式幫助孩子戒除吸奶嘴習慣:
  1. 動之以情說之以禮:給孩子看小朋友吸奶嘴後,上下門尺開咬,或者門牙暴牙的照片,告訴他已經不是小baby囉,一直吃奶嘴,牙齒會醜醜地不好看。
  2. 重賞之下必有勇寶:接下來可以用獎勵的方式,例如在月曆上畫記號,第一週若有四天不吃嘴嘴,就貼四張星星貼紙,可以兌換一個小獎勵;第二週變成五天,以此類推。當然不吸嘴嘴的時候孩子情緒浮動,可以用陪伴他遊戲轉移注意力、或者用安撫巾、絨毛玩具來安撫他。
  3. 戒除吸手指更困難:奶嘴還可以拿走不給孩子,但手指就更難戒除。可以嘗試用提醒的方式,例如在手指上貼OK繃、塗上有不佳氣味的食材或藥劑,例如辣椒油、萬金油,讓孩子不敢吃手指;但這些方法也有可能造成孩子將不該吃的東西吃下肚。如果是睡覺時一定要吃手的孩子,可以嘗試將舊衣服的袖子剪下來,將睡衣的袖子接長一大截,讓孩子不方便吃到手指。但這幾個都是提醒的成分居多,真的很固執要吃,孩子也有辦法把手洗得乾乾淨淨,露出來吃個過癮。
  4. 配戴口腔內裝置,讓孩子吃不到手指:有些孩子的習慣真的改不了,即使上了小學有心想戒,一旦情緒焦慮、或者要睡覺時,還是忍不住要吸手指。這時可以請牙醫師製作口腔內裝置,固定在上排牙齒,在上門牙後方會有一排圓弧的柵欄,雖然嘴巴可以正常閉合、可以吃東西,但當拇指放入口中要吸吮時就會被柵欄阻擋。配戴幾個月後,大部分的孩子可以改掉吃手指的習慣。但製作此類裝置前,家長必須先和孩子取得共識。
雖然吸吮對於嬰兒是獲得營養的主要方式、口腔期吸奶嘴、吸手指也能讓孩子獲得滿足和安全感;但最好避免把塞奶嘴或抱著奶瓶入睡、媽媽親餵寶寶睡整晚,當成安撫孩子,讓他不吵不鬧的工具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讓他用雙手探索世界、家長陪他多去戶外走走、陪他遊戲,對孩子的手部肌肉操作精細度、以及身心發展才有更多助益。三歲之後戒嘴嘴,需要父母嘗試各種方法、發揮創意,相信成功之日不遠矣!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SOS! 小朋友牙齒撞到了,該怎麼辦?(乳牙篇)

「醫生!我家三歲的弟弟剛剛在浴室跌倒,撞到地板,牙齒流血了!該怎麼辦?」 「現在牙齒的狀況如何呢?」 「我在網路上搜尋了緊急處理方式,把掉下來的牙齒泡進冰牛奶裡了。在這裡!」 「嗯~爸爸你的緊急應變能力不錯。不過,這是恆牙脫落時的處理方法。乳牙撞掉了脫落,處理方式不是這樣喔。」 乳牙與恆牙的外傷處理方式不同 前面的文章中,我們簡述了恆牙外傷的處理方式(可參閱 恆牙的外傷處理 )。牙齒外傷受撞擊的多半以上門牙為主,若是整顆牙齒脫落,恆牙建議先植回原位,後續再做追蹤處理。牙根外面其實包覆了一層牙周膜,如果可以保留這層牙周膜的細胞活性,植回牙齒的預後會比較好,所以從牙齒脫落,到讓牙醫師植回原位,中間的這段時間,會建議將牙齒浸泡在與牙周膜細胞等張的溶液中,其中冰牛奶就是最容易取得的溶液。 但是植回的牙齒,在兒童和成人會有不同的發展;由於脫落時牙周膜可能會受損,或是滯留在外面的時間太久才種回,或者是沒有浸泡在合適的溶液中,都可能導致牙周膜後續壞死,牙齒就會直接跟齒槽骨沾黏在一起,此時若牙醫師用器械敲擊牙齒,會發出比正常牙齒較鈍的金屬聲。成人的恆齒沾黏仍可以使用很久的時間,但對於還在發育的兒童來說,命運就大不同了。旁邊未受傷的牙齒,因為有健康的牙周膜,牙齒會隨著齒槽骨的生長發育而持續移動;但牙周膜壞死的受傷牙齒,則會一直留在原地,不會隨著齒槽骨的長高而移動,過了半年一年,此顆牙齒將會比旁邊的牙齒要來得矮一個頭! 這種狀況如果發生在恆牙,牙醫師會用很多複雜的方式去處理;但是乳牙若發生沾黏,則可能影響下方恆齒的萌發,甚至沾黏部位的齒槽骨可能會凹陷!這時就要搬出兒童牙科最重要的原則: 「乳牙的保留雖然重要,但一切要以不傷害恆牙為原則。」 筆者遇過這樣的案例:四歲帥氣的弟弟,媽媽帶來看診時已是乳門牙外傷後二週。撞到脫落的第一時間,媽媽將牙齒泡在冰牛奶中,立即帶到附近的牙醫診所植回;二週後回診狀況一切良好,診所醫師建議到長庚兒童牙科進行後續根管治療(畢竟牙齒整顆脫落,牙神經應該失去活性了)。筆者看到時,牙齒已變得相當牢固,雖告知家長乳牙脫落其實不建議植回,但大人們也沒有勇氣再把植回的牙齒拔掉,因此先做了根管治療,整個過程弟弟都展現了無比的勇氣!當時提醒媽媽這顆牙齒會有沾黏的風險,因此約了一個月回來觀察。一個月後帥氣弟弟沒出現,原本以為牙齒很幸運地沒有問題了,結果二個月後又被媽媽帶回來,果...

乳牙不是會換牙嗎?為什麼要抽神經做假牙?

         這是來到兒童牙科的父母,最常問的問題之一。     乳牙的確是會換牙沒錯。可是蛀牙蛀到神經,漸漸就會牙齒疼痛、牙齦膿腫,處理的方式就是需要根管治療(俗稱抽神經);這件事情不管是在乳牙還是恆牙,都可能會發生。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:     「難道不能不做根管治療,撐到乳牙換牙的時候嗎?」     上門牙換牙大約是發生在國小一二年級,後臼齒則要等到國小四五年級才會換牙。小患者現在才幼稚園中班,牙齦都腫起來了,只靠吃藥消腫而不處理,並不是長久之計。 事實上,乳牙的牙神經,對於疼痛的敏感度較低,臨床上常看到小朋友牙齦腫一包,甚至感染嚴重到臉腫起來變成蜂窩性組織炎,詢問小朋友會不會痛?得到的答案還是不會。因此 孩子有沒有喊牙痛 ,並不能作為是否蛀到神經的唯一證據,兒童牙科醫師會根據X光片上蛀牙的深度、牙齒是否搖晃、牙齦是否膿腫,或者實際移除蛀牙後的發現,綜合診斷,確認蛀牙是否蛀到神經,導致牙髓發炎。 因牙齒感染導致牙齦膿腫 因牙齒感染造成左臉部蜂窩性組織炎     「乳牙神經抽掉了,以後換牙是否就沒有牙神經了?」     這個家長大可放心,乳牙的牙神經只有分布在乳牙內,並不會影響之後生長的恆牙。根管治療顧名思義,就是將牙神經管道(根管)內,發炎的牙髓組織和細菌,用細小的根管銼伸進去刷洗清理乾淨,以免繼續發炎或疼痛(用奶瓶刷伸進去把奶瓶刷乾淨的概念)。清理完畢後,也會用藥劑充填整個根管,以免細菌再次滋生。由於乳牙的牙根較短,充填方式也較簡單,因此大多可以當次完成,不用像恆牙的臼齒要花二三次約診時間。反倒是有些患者逃避根管治療,等到一二年後疼痛不已才要處理,牙神經發炎久了,可能造成乳牙牙根吸收,就無法保留必須拔除;甚至發炎影響到下方正在發育的恆牙牙胚,導致日後恆牙長出來,表面有缺損及斑點,更加得不償失。 另外,乳牙的蛀牙若不處理,牙齒愈蛀愈小,甚至遭到拔除,旁邊的牙齒將會移動傾倒過來;等到數年後下方的恆齒萌出,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,會造成嚴重的齒列不整。     「抽神經抽完,補起來不行嗎?為什麼還需要做牙套?」     通常蛀牙會蛀到神經,蛀洞本身就較寬較大,若要把根管徹底...

乳牙什麼時候會換牙?換牙時應該注意什麼?

 幼稚園中班的小傑被媽媽帶來看牙齒,因為最近覺得下面門牙咬東西會痛。看起來沒有蛀牙,讓小傑去照X光片後,牙醫師發現下門牙牙根變得很短,下方恆齒牙胚慢慢靠近: 「媽媽,小傑快要換牙了!你看牙齒已經開始搖晃,應該是咬東西的時候牙齒搖晃,感覺有點不舒服。」 「什麼?他才中班就要換牙了?會不會太早啊?既然都要換牙了,後面乳臼齒的蛀牙可以不要處理,等它換牙嗎?」 「不行喔,換後面的臼齒,可是要等到國小四五年級呢。」 乳牙的換牙時間與順序 恭喜各位媽媽,小朋友的生長發育,又要進入新的階段:換牙。其實從寶寶出生後不久,不只是乳牙發育萌出,恆牙的牙胚也開始慢慢在顎骨中成形;最早發育的是門牙和恆牙第一大臼齒,其他犬齒、小臼齒也隨後陸續形成。所以在幫幼稚園小朋友照牙齒X光時,就會在乳牙下方看見恆齒牙胚慢慢生成中。 但是要等到乳牙20顆全部都換完,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,約莫從六歲左右換下門牙,持續到11、12歲左右,上方犬齒才換牙完成,可說是大部分國小階段,都陸陸續續在換牙。(如下圖) 但是乳牙只有20顆,恆牙卻有32顆這麼多?原來在乳牙的後方,還會再萌發三顆臼齒,分別是恆牙第一大臼齒(6~7歲)、第二大臼齒(12~13歲),以及第三大臼齒,也就是智齒(17-21歲)。 所以常常看到,幼稚園大班的小朋友,門牙才在搖動,恆牙第一大臼齒卻早已從後方默默萌發出來了。因為這顆是沒有掉乳牙,就萌發出來的,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呢! 但也因為家長不知道是恆牙,小朋友又沒有認真刷到最後一顆牙,常常長出來頭二三年,蛀牙就發展得很快速;甚至在幫成人口腔健檢時,發現不少成人都沒有第一大臼齒,多半是小時候蛀得太嚴重而遭到拔除。也因此近十年國健局開始補助恆牙第一大臼齒施作窩溝封填劑,以降低恆牙第一大臼齒的蛀牙罹患率。(參見 恆牙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劑 ) 恆牙第一大臼齒從尚未治療的乳臼齒後方長出來了 乳牙搖動了,需不需要找牙醫師拔除? 由於下顎門牙的恆牙,萌發之前在齒槽骨中的位置,原本就比乳門牙的牙根還偏向舌頭側,因此不少孩子會被觀察到,新的門牙從舊牙內側長出來了,但乳門牙還未脫落的情形。無論是牙齒生長空間足夠與否,都可能會發生此情形。但根據研究指出,大部分延遲脫落的乳門牙,最終都還是會脫落,並且脫落後,新萌發的恆門牙受到舌頭和嘴唇力量平衡的影響,還是會移動到較正常的位置。但如果搖動的乳牙已有發炎不適的情形,...